时间:2022-10-08 18:18 浏览::次
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诞生于1959年。
最初由:何占豪,丁芷诺负责创作,俞丽拿、沈西蒂负责演奏,张欣、朱英负责理论,成立实验小组,后来陈刚加入。
上海音乐学院庆祝建国10周年的校刊上,何占豪、陈钢合写的《“梁祝”的诞生》一文, 提到孟波“是我们最敬爱的导师”,“刘品同志常和我们一起务虚,和我们共忧乐,不断给我们鼓励”。孟波则认为:“没有丁善德,就没有《梁祝》。
作曲:何占豪 1933年生(时年26岁,大一学生)
作曲:丁芷诺 1938年生(时年21岁,大一学生)
作曲:陈 刚 1935年生(时年24岁,大四学生)
演奏:俞丽拿 1940年生(时年18-9岁,大一学生)
孟波当时是为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
贺绿汀任院长
丁善德也就是丁芷诺的父亲任副院长
刘品是管弦系党支部书记、长笛教师
五十年代的时候,各大艺术院校的学生都要定期抽出一定时间为工农大众演出。
据作曲何占豪先生说:
有一次下乡,演出的外国乐曲,刚开始现场人山人海,一会儿观众就越来越少了。
最后只有一个老妈妈坚持听完了音乐会。
他就跑去问原由,老妈妈回答说:“你们坐的是我们家的凳子。”
下乡演出老百姓根本听不懂,要求演奏沪剧、越剧音乐。
由上海越剧院创编的越剧舞台剧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由于编剧、表演出色,音乐优美,受到老百姓的欢迎,全国越剧团纷纷效仿演出。
何占豪当时是浙江越剧团一名小提琴兼扬琴演奏员,对越剧《梁祝》的音乐十分熟悉。这为之后创作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打下了基础。
何占豪这样概括“这是写给农民的,是农民教会我创作。”
成立了实验小组,《梁祝》的诞生也便顺其自然了。
恰逢国庆十年,小组成员在先前创作的小《梁祝》上进行改编。
由于小组成员都很年轻,经验不足。于是他们争取到了作曲系陈钢的加盟,同时他们丁善德的班上去补习作曲,丁善德就是丁芷诺的父亲,当时的学院副院长。
经过探索,一遍遍的尝试,终于获得了成功,成就了现在的《梁祝》。
1959年5月27日,何占豪、陈钢以及俞丽拿来到南京大戏院进行演出。
俞丽拿独奏并且领奏,演出结束的尾音很轻,场下的气氛如同尾音一样很安静。
突然之间,观众中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,好多人都激动地留下了泪水,要求“再来一遍”。
于是,《梁祝》轰动了。
这就是小提琴协奏曲《梁祝》的诞生过程。
上一篇:锡剧珍珠塔(锡剧珍珠塔人物介绍)